子夏故坛赏析「诗经·汉广」
图片
【原文】
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翘翘错薪,言刈其楚。之子于归,言秣其马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翘翘错薪,言刈其蒌。之子于归。言秣其驹。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
图片
【释字词】
▲乔木:高大笔直的树木。
▲思:语气助词。
▲汉:汉水。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。汉水的流向与夏季银河的形状相似,古人在夏季的晚上从河边山头眺望,会发现汉水可以把大半个银河映照在江水里,因此得名。
▲游女:乘舟而行的女子。
▲永:长。
▲方:本义是两舟相并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方,并船也。象两舟省总头形。”
▲翘翘:高出。
▲错薪:交错杂乱的柴木。错薪刈楚的成语就出自此处,本义是在杂乱的柴草中割取其中高大突出的,泛指择优选取。
▲刈(yì):割取。
▲楚:荆树。翘楚的本义是高出柴木的荆条,喻指突出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材。
▲于归:女子出嫁。
▲秣(mò):用谷草喂马。
▲蒌(lóu):蒌蒿,也叫白蒿,一种生在水边的草。
图片
【赏析】
《汉广》是一首对汉上游女可望而不可即,可眺而不可求的咏叹诗。不知三国时的曹植是否是受了这首诗的感染而作的《洛神赋》?汉上游女翩然于浩淼的江水之中,究竟有多美?谁也看不清也说不清,诗中也几乎没有描绘,也许只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曹植才能够想象并补述出来。汉上游女不就是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的洛水女神的原型吗?所以欲状汉上游女之美貌,阅曹植之《洛神赋》可矣。《汉广》诗作者不状游女之貌美,何故也?常言距离产生美,唯其远不可即,可望而不可求,才给人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和欲罢不能的情愫,这恐怕是一种单相思的痴情,也是一种意淫吧?
图片
“维天有汉,鉴亦有光”。据说汉水和天上的银河有着很深的源渊。古人把银河称为星汉,华夏先民晚上从河边山头眺望,发现汉水可以把大半个银河映照在江水里,汉水和夏天的银河走向一致,故而得名汉水。汉水就是地上的银河,银河就是天上的汉水。银河隔开了织女星和牛郎星,汉水隔开了诗作者和游女,故《汉广》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还颇有牛郎织女的故事韵味。天堑可以隔开人与人的距离,使人不得相聚,却阻止不了人会飞的思绪和恋歌。《汉广》这首诗共分三章,三章都在“汉广江永”的喟叹中抒发着“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”而又欲罢不能的思想感情。可望而不可即的汉上游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这长歌浩叹的叠唱之中。
图片
第一章用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”起兴,来说明“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”。很多人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,有什么比类,故其解读大多离谱。其实,乔木是因其高大,故不能在其下纳荫休息,而汉上游女是因其距远,故不能趋近而求之。为什么乔木高大就不能在其下纳荫休息呢?树高则荫远,荫不在树下,远不可即也。下句“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就详细解释了“汉有游女,不可求也”的原因。汉水广阔,靠游泳怎能追上乘舟而行的游女;江道远长,即使乘船也不可能追上游女,并与之并船而谈。因其广阔远长,故只可远望而不可即也。这真如树高而荫远,故不可纳荫而休也。
图片
第二章,诗作者用“翘翘错薪,言刈其楚”起兴,来说明自己追求心仪美女的正当性,就像用乡俚俗语讲的“豆腐要吃烫的,媳妇要娶靓的。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择其善者而取之嘛。接着,诗作者就意淫汉上游女已答应嫁给自己了,已经喂饱了马,备好了马车,正准备“领着她的妹妹,带着她的嫁妆,赶着马车来”,所谓“之子于归,言秣其马。”意淫只是短暂的想象,而现实却就在眼前。摆在眼前的现实是“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”意思就是,汉水太广阔了,泳技再高,也游不到姑娘身也;汉江太长太长了,即使驾舟去追,也难以追上且与姑娘的船并行到一起。这正是可叹的地方,先别说姑娘是否愿意嫁给咱,关键是汉广江永,想接近姑娘都是不可能的。第三章和第二章属重章叠韵,反复吟唱,意思都差不多,只不过就是换了两个字。也就是把“言刈其楚”的“楚”换成了“蒌”,把“言秣其马”的“马”换成了“驹”而已。
图片
【白话翻译】
南方乔木高又直,树高荫远不可休。
真如天河隔双星,汉上游女不可求。
汉水广阔游不得,江长两船难并头。
柴薪交错取翘楚,娶妻当如汉上妞。
汉上游女若嫁我,喂饱马儿好拉车。
可惜汉阔游不得,江长两船难并头。
柴薪交错割翘蒌,娶妻当如汉上妞。
汉上游女若嫁我,喂饱马驹好套车。
可惜汉阔游不得,江长两船难并头。
图片
子夏故坛撰于2025年3月15日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